122cc太阳集成·正版App Store

全国免费热线:

16790685555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场行情

2022年9月5日水稻价格

新作陆续上市,稻价上涨空间还有多大

  自八月中旬以来,北方大米走货零星出现好转迹象,随之而来的,则是北方粳稻价格小幅抬头,八月下旬,南方早熟中稻上市后北方粳稻紧随其后,北方新作在8月23日左右首次定价,而如今已经进入九月,新作价格是否高开高走?基层心态又是否持续乐观?新作大量上市之前,21年稻价还有多大上涨空间呢?

  新作成本过高,基层心态动摇

  东北产区8月23日局部区域绥粳18第一刀收青工作开始,湿粮报价高开,黑龙江哈尔滨尚志地区、巴彦地区湿粮收购价1.25元/斤,出米率61%-62%,水分32%-33%。米企反馈,收割成本近1.70-1.80元/斤,打米成本近2.40-2.50元/斤,价格较高,收购风险较高,因此多为观望状态,仅五常地区少量采购,湿粮五常到厂价格1.30元/斤左右;吉林白城镇赉湿粮水稻收购价格为1.35-1.42元/斤,品种绥粳18,水分28%-30%,出米率在63%左右,烘干后成本价格约1.70元/斤,但是普遍反馈此价格太高,下游市场无法接受,贸易商收购湿粮烘干后亏损。另外,黑龙江贸易商反馈今年出米率不如去年同期,亦是提高了加工成本,出货困难,黑龙江以及吉林白城地区均反馈割青进度暂缓。

  普稻南强北弱,糯稻格外吸睛

  当前东北产区长粒水稻价格涨势明显。其中,中科发五水稻涨幅较大,截止至8月末,黑龙江以及吉林省份中科发五水稻最高到厂价突破1.60元/斤,本周主流价格在1.55-1.60元/斤,累计涨幅在0.07-0.10元/斤左右,绥粳18水稻则持续稳中偏强状态,低价位持续补涨,当前主流到厂价为1.45-1.50元/斤,黑龙江东部地区基层收购到厂价为1.35-1.37元/斤左右,齐齐哈尔最高到厂价近152-1.53元/斤。另外,黑龙江稻花香稻价亦是在8月下旬小幅抬头,五常贸易商反馈到厂价格上涨0.10元/斤至2.10-2.20元/斤左右;佳木斯稻花香水稻收购到厂价1.45-1.50元/斤。

糯稻价格却在一进入9月就涨势迅猛,当前黑龙江巴彦地区糯稻价格已达到1.50-1.55元/斤,五常地区到厂价格在1.55-1.56元/斤,佳木斯东部地区亦是上涨0.03-0.05元/斤至1.45元/斤左右。安徽地区糯稻多从江苏采购,到厂价格最高已接近1.7元/斤,粳糯米最高报价达到2.12元/斤。另外,湖北糯稻上市量增加,市场普遍对后市行情看好。

  米价不涨,稻价亦是难上加难

  当前全国来看,仅北方长粒大米价格明显上涨,整体米价仍是平稳运行,米企均反馈大米走货速度不如去年同期,而米企纷纷表示库存即将消耗殆尽,后市没有采购原粮计划,可见米企对后市信心严重不足。另外据海关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稻米进口量为49.98万吨,环比减少24.71%,同比增加73.74%。2022年1-7月我国累计进口大米408.03万吨,累计进口量同比增加44.56%,大量的进口也使得国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如泰国白米、缅甸白米价格均较低,销区粮库也在持续出库陈大米。

  综上所述,进口大米冲击叠加全国疫情多点爆发,压制大米走货,而南北方新作已经陆续上市,那么短期内稻价上涨无利好因素,或将以平稳运行为主,建议米企随行就市,按需采购即可,适当择优储存。

  零距离 到太空“种”粮

  “盒子高度14厘米,超过了(14厘米),高秆水稻现在约30厘米高!”8月29日,郑慧琼团队在中国空间站种的水稻顺利“满月”,发布会上,她举起一盒种有绿色水稻幼苗的演示品向媒体记者解释,激动得甚至有些语无伦次。

  郑慧琼是中国科-122cc太阳集成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国空间站问天舱“微重力条件下高等植物开花调控的分子机理”实验项目负责人。近20年间,她所在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太空高等植物的生长问题。此次问天舱水稻实验取得进展,意味着中国人有望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空间站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为人类以后能在太空吃到刚出锅的米饭打下基础。

  无论人类在哪儿生存,都要解决吃饭问题。地球上,早已不再是新名词的粮食危机,在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极端气候等影响下有愈演愈烈之势;太空里,靠火箭运送补给食品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人们不仅在向土地、向海洋,还在不断向太空要答案。

  那么,太空到底给了我们怎样的回应?

  中国空间站种的水稻“生长状态良好”

  从20世纪50年代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如何利用植物保障人类在地外环境中生存所需要的食物、氧气和纯净水,就成为空间生命科学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太空生存,种植农作物是必解问题。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国际空间站和飞船处理董事会的一位科学家曾表示,把1磅(约0.45千克)食品送上国际空间站需要花大约1万美元。一位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约翰逊太空中心的太空食物系统高级研究科学家也曾在公开场合说,如果航天员开启一趟为期5年的火星之旅,每人需要消耗约3000公斤食物。这些食物如果全靠火箭运送,显然难以为继。

  换言之,如果航天员像沈腾饰演的独孤月那样“破罐子破摔”,长期靠吃库存维持生命,《独行月球》可能刚开演就要落幕了。

  继在地球上创立农耕文明之后,人类早已拉开了去太空“从头越”的架势。特别是过去10多年来,随着重返月球、登陆火星、建立月球或火星基地成为人类空间探索的重要目标,各国科学家都在为长期在太空生存做粮食准备。郑慧琼感到:“解决建立空间生命保障系统的科学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空间站种水稻等一系列太空种植实验应运而生。2022年7月24日,我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问天实验舱搭载了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等科学实验柜。7月28日,载有实验样品水稻种子的实验单元,被航天员安装至问天实验舱的生命生态通用实验模块中,7月29日正式启动实验。

  郑慧琼说,此次实验的目标是在国际上首次完成水稻在空间站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研究,探索利用空间环境因素控制植物的开花,来寻找在较小的封闭空间中植物生产效率最大化的可能途径。

  实验启动后,高秆和矮秆水稻种子奋力生长,但不出所料,它们在微重力的空间环境中遭遇“水土不服”,患上了“航天综合征”。长出的水稻幼苗看起来有些“懒散”,并没有像地面上的水稻那样精神抖擞地挺立起来,而是“趴”在了透明实验盒子的壁上。

  不过这并不影响实验给人们带来成功的希望。

  郑慧琼表示,目前已成功启动了水稻的种子萌发,高秆水稻幼苗已长至30厘米左右高,矮秆水稻也有5-6厘米高,生长状态良好。待后续成功结出种子后,将由航天员采集样品、冷冻保存,最终随航天员返回地面进行分析。

  人类已成功在太空收获油菜、小麦、豌豆等

  实际上,太空不但生长出了长势良好的水稻,还给人类带来了不少惊喜。

  郑慧琼介绍,在过去60多年中,科学家对于在空间种植和栽培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各种空间飞行器中进行了20多种植物、50多项空间培养实验。

  公开资料显示,1979年,礼炮号6号空间站就已经开始培养洋葱和兰花的球茎,并开展拟南芥、豌豆、小麦的生长发育研究。

  1982年,礼炮7号空间站的温室中种植了拟南芥,并第一次实现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太空种植。拟南芥是双子叶、长日、十字花科植物的代表,很多蔬菜,比如青菜、油菜等都属于十字花科,因此这一进展对太空种菜意义非凡。

  1997年,“超矮小麦”在和平号空间站中首次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实验。人类太空生存的“主食”保卫战告一大捷。

  随着科技进步,科学家们的“脑洞”也越开越大。

  2006年,郑慧琼团队在我国“实践八号”卫星上观察了青菜的开花过程。2012年,美国航天员唐·佩蒂特开了一个名为《太空西葫芦日记》的博客,讲述一颗西葫芦在国际空间站生长的过程。随后,国际空间站在2014年启动了蔬菜种植实验,2015年收获的生菜还让航天员进行了试吃。2016年,一株绚丽的百日菊在国际空间站绽放,作为人类在地球之外培育出的第一朵观赏花,它不仅当之无愧地成为太空“花魁”,还对植物的太空开花研究作出了不小的贡献。2021年,智利辣椒在国际空间站的“高等植物栖息地”培养器中开花结果,并成为航天员的“配菜”。

  郑慧琼说,早期人们的空间植物培养实验主要目标是如何在空间环境中养活植物,使其能够萌发、生长、开花和产生种子,如今这些目标都一一实现了。一些基本的空间植物生物学问题,如植物的向性生长,根的形成、萌发,种子成分,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变化等,也在此过程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目前科学家的研究重点逐渐由对植物幼苗阶段的研究扩展至种子生产研究。但是,目前只有油菜、小麦和豌豆少数几种作物在空间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实验。同时,在空间条件下,植物开花时间延迟、开花数目少、种子结实率低和种子质量下降等问题仍然没有克服。因此,此次问天舱的水稻等相关实验,主要致力于研究开花调控的分子机理。

  “太空味道”飞入寻常百姓家

  太空种植只是太空农业的一角,科学家还期待利用空间资源解决地球上的吃饭问题。利用空间环境育种,为地球作物改良品种,也是一条重要的思路。

  为什么青睐航天育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饱早已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好吃、健康等标准使得人们对农业新品种的需求愈发迫切,加之社会和自然环境在改变,诸如国际竞争、高温干旱等因素,都不断对农作物品种提出新的要求。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郭涛认为,与现代生物学结合的航天育种,是保障国家种业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郭涛说,科学家通过飞行器把地球种子送上太空,利用太空高真空、微重力、空间射线等条件诱发其遗传基因发生改变,回到地面,再想办法将那些好的改变“固定”下来,从而改良农作物品种的特定性状。

  通过这种方式,我国1987年第九颗返回式卫星搭载着精挑细选的小麦、水稻、青椒等百余个品种的农作物种子,顺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航天育种“太空之旅”。随后,航天育种相关实验愈发丰富,蔬菜、瓜果、花卉、中草药等均在其列。

  经过30多年的实践,航天育种成果层出不穷,我国通过航天育种已筛选新材料1200多份,培育出新品种260多个,年推广面积数千万亩。不少科研成果已经从实验室搬到了普通人的餐桌上。

  郭涛介绍,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水稻、小麦等作物航天育种品种的产业化,随后相关产业更是不断发展壮大。

  以郭涛所在的研究团队为例,10多年来,团队已经选育了57个在生产上推广和应用的水稻新品种,推广面积累计超过5000万亩。郭涛说:“比如华航31号水稻经过空间诱变后,产量提升了约10%,成为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此前,还有专家对媒体表示,北京市场约30%的草莓都是“航天草莓”。

  事实上,人类利用太空资源充实地球餐桌的设想,并不仅限于航天育种。

  还有专家提出,未来或许可以在太空建设空间生物合成工厂,利用微重力、高真空等独特条件,来完成大分子化合物或特定蛋白质的高效合成,大规模生产高纯度淀粉、特定蛋白质或“人造肉”等高价值农产品。

  不难看出,无论在哪里生存,人类靠“天”吃饭的计划和执行力都相当出色。人类想成为多行星物种,大概不是奢望。

  今年南方多地遭受罕见高温干旱,但在各地全力抗旱下,今年秋粮丰收仍然可期,加上今年小麦、早稻均获得丰收,大米进口快速增加,稻米供应总体无忧,预计短期内稻米市场难有大的波动。

  虽然南方旱情严重,但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的可能性仍较大。今年全国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大部地区秋粮作物长势良好,夺取秋粮丰收仍然有条件、有基础。4524万亩的受灾面积,仅占2021年全国粮食面积17.64亿亩的2.6%。

  南方旱情或将逐步缓解

  6月份以来,南方大部地区持续高温干旱,综合强度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旱情覆盖了长江干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威胁秋粮特别是中晚稻生产。截至8月22日,南方作物因高温热害干旱受灾4524万亩,加上持续的高温热害,中稻授粉结实受影响很大,特别是再生稻与早熟中稻影响最大,质量普遍低于往年。

  8月底,随着北方弱冷空气渗透南下,南方高温面积已大幅缩减。据中央气象台预计,受降雨影响,8月31日起,江南地区高温天气解除,后期东南沿海还将有台风“轩岚诺”影响,利于秋收作物恢复正常生长。目前,我国夏粮已经丰收,早稻产量稻中略增,因此,全年粮食稳产保丰收仍有可能。

  早稻收购进入扫尾阶段

  今年新早稻上市以来,价格先涨后落逐步趋稳,购销相对活跃,收购进度也一直同比偏快。截至8月25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早籼稻472万吨,同比增加56万吨,市场化收购明显增加。分省看,江西省累计收购新早籼稻222万吨,同比增加33万吨;其中国有企业收购66.5万吨,同比减少10.5万吨。广东累计收购30.7万吨,同比减少2.9万吨;其中国有企业收购15.6万吨,同比减少3.1万吨。安徽累计收购5.1万吨,同比减少1.4万吨;其中国有企业收购0.6万吨,同比减少1.3万吨。湖北累计收购8.55万吨,同比增加2.4万吨。截至8月25日的早稻收购量已占去年旺季结束时收购量的八成多,比去年同期快了近一成,部分地方储备入库任务已完成,早稻收购已进入扫尾阶段,预计后期收购进度将逐渐放慢。

  今年早稻收购进度较快的原因:一是2022年我国早稻总产量2812.3万吨,比2021年增加10.6万吨,好于市场预期,市场余粮相对较多;二是早籼稻收购价格同比略高,据统计,今年早稻收购价平均在2640元/吨左右,同比提高60元/吨,农户出售意愿增强;三是今年6月份后国际、国内粮价回落幅度较大,农户惜售心理有所减弱,在7月底早稻价格冲高回落后,农户售粮进度加快,地方储备粮库趁机加快入库进度;四是江西、安徽、湖北等主产省早稻增产,而主销区广东减产,产销区之间购销相对活跃,主销区之一的浙江省早稻增产7.4万吨,是今年增幅最大的省份,而浙江实行了早稻订单全覆盖,实行应收尽收,也加快了早稻的收购进度。

  稻米市场上涨仍较困难

  现货市场稻强米弱。由于今年南方遭遇百年一遇的高温干旱,市场看多预期有所提升,而大米需求虽有所恢复,但仍不及预期,近期稻谷走势稳中偏强,大米却稳中略弱,整体波动幅度均不大。8月30日,黑龙江佳木斯普通圆粒粳稻收购价2520元/吨,建三江地区264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辽宁粳稻收购价2894元/吨,周环比上涨4元/吨;粳米批发价4950元/吨,持平。河南中晚籼稻收购价2510元/吨,周环比上涨10元/吨。江西普通晚稻收购价2500元/吨,普通晚籼米出厂价3640~390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安徽普通中晚籼稻收购价2560元/吨,普通中晚籼米出厂价350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湖南“黄华占”中晚籼稻收购价2780元/吨,“黄华占”中晚籼米出厂价410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湖北中晚籼稻收购均价2605元/吨,周环比上涨6元/吨;中晚籼米出厂均价3987元/吨,下跌26元/吨。浙江晚籼米全省平均批发价4210元/吨,东北产优质晚粳米522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普通晚粳米4170元/吨,下跌10元/吨。福建福州市场江苏粳米批发均价4200元/吨,东北米批发均价4480元/吨,安徽晚籼米批发均价408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后期随着-122cc太阳集成陆续开学及南方天气转凉,加上中秋节日将临,预计短期稻米市场购销将趋于活跃,价格也将小幅反弹。由于大米需求不旺,上涨空间预计不大。

  新稻市场弱势运行。目前,主产省部分地区早熟中稻开始收获并零星上市,由于高温干旱严重影响了稻谷品质,加上高温逼熟,使得已收获上市的早熟中稻出糙率和整精米率较低,收购价格同比偏低。据监测,8月底,湖北早中稻湿稻开秤价普遍在1900~2000元/吨,同比低40~100元/吨,烘干毛粮出厂价2440~2500元/吨,米厂毛粮收购价2520~2560元/吨;安徽巢湖米厂收购价2500元/吨。早熟中稻收购价格不但低于陈稻,也低于新早籼稻。8月底,湖北早籼稻收购均价2655元/吨,周环比下跌1元/吨;江西九江2660元/吨,下跌40元/吨。

  期货市场跌多涨少。由于市场对稻米减产的预期不大,期货市场近期出现冲高回落行情。8月27日,粳米期货主力RR2210合约上周“四跌一涨”,周收盘价为3373元/吨,下跌71元/吨。

  大米进口增加单价下降

  大米进口持续增加,进口单价同比下降。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口大米增加,出口大米下降,净进口285万吨,进口单价2709元/吨,同比下降10.69%。碎米进口比例由上年的48%提高至今年的60.4%。

  国际大米价格弱势震荡。上周,泰国5%破碎率白米FOB报价431美元/吨,周环比下跌3美元/吨;白碎米383美元/吨,下跌9美元/吨。越南5%破碎率白米报价393~397美元/吨,25%破碎率白米378~382美元/吨,周环比均持平。印度5%破碎率白米报价343~347美元/吨,25%破碎率白米328~332美元/吨,周环比均持平。巴基斯坦5%破碎率白米报价363~367美元/吨,25%破碎率白米345~349美元/吨,周环比均下跌5美元/吨。

  后期大米进口或将放缓

  今年前7个月我国大米进口势头较猛,再创纪录只是时间问题,但下半年进口势头可能有所放缓。其主要原因:一是随着乌克兰粮食恢复出口,国际粮价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在我国稻米供应充足的情况下,继续大量进口的动力下降。二是随着美联储持续加息,美元指数不断走强,人民币汇率自3月份以来持续小幅回落,3月31日人民币中间价为634.82兑100美元,8月30日贬值为688.02兑100美元,贬值8%左右,相当于国际大米进口成本上涨了同等幅度。三是国内外大米价差持续缩减,8月28日,广东早籼米批发价3770元/吨,越南5%破碎率大米理论到港完税价3134元/吨,国内外价差636元/吨,周环比缩小29元/吨;泰国大米3474元/吨,国内外价差296元/吨,缩小32元/吨;巴基斯坦大米2869元/吨,国内外价差901元/吨,缩小43元/吨。随着我国新稻陆续上市,国内稻米价格上涨困难,后期国内外大米价差或将缩减。四是大米主要出口国抬价意愿强烈,据报道,泰国和越南已经同意就提高全球市场稻米价格进行合作。五是碎米进口或将减少。今年前7个月我国购买印度大米数量占大米进口总量的35.7%。如果印度限制大米出口,我国大米进口很可能大幅回落。

  大米进口或创历史纪录

  虽然下半年我国大米进口预计将会放缓,但全年大米进口再创纪录或已成定局。今年前7个月我国大米月均进口58.3万吨,若后期保持这个水平,全年大米进口将逼近700万吨;若按7月份大米进口50万吨的水平推算,则全年大米进口将超过650万吨;若后5个月大米单月进口能达到40万吨,则全年大米进口将超过600万吨。事实上,只要后5个月大米单月进口达到20万吨,全年大米进口就将超过500万吨,超过上年创造的历史最高水平。

 7月下旬以来,南方地区出现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平均强度最大的高温少雨天气。作为我国水稻最主要的产地,南方地区多地经历着 干旱和高温的严峻考验。

  当前, 国内一季稻陆续进入是抽穗、乳熟期,双季晚稻陆续分蘖、拔节。产量形成处于关键期,也是对高温干旱敏感期。同时,“双晚”生产后期还易遭受病虫害、“寒露风”等灾害的影响。

  针对气候特点和今年“双晚”生产情况,农业生产有关部门提出紧紧围绕 “一抗四防”,提前做好抗高温干旱、防旱涝急转、防病虫害、防寒露风、防早衰的准备,落实足水孕穗、有水抽穗、寸水促穗、湿润壮粒等关键技术措施,科学应对灾情,促进“双晚”增粒数、增粒重、夺丰收。

  抗高温干旱

  准备抗旱水源。及时修缮建设农田集雨蓄水设施,多引多提多蓄,蓄积雨水,拦截地表水,增加池塘、水库蓄水,维修和开掘灌溉水井。

  科学管水抗旱。对有灌溉条件的田块,采取深水降温、小水勤灌、流水散热等以水调温关键措施,改善田间小气候,做到能灌尽灌快灌。对水源不足田块,尽可能新打一批抗旱水源井,组织飞防专业服务队,集中开展喷施叶面肥、抗旱保水剂等作业,以肥补水,提高“双晚”抗性。

  防旱涝急转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南方地区华西秋雨开始偏早、范围偏广、强度偏强,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旱涝急转、发生洪涝灾害。一旦发生洪涝渍害, 要及时抢排积水, 恢 复土壤透气性,养根护叶,促进受涝作物生长。

  抗洪排涝。 对低洼易涝地块,及时疏通沟渠,排除田间积水,追施速效氮肥,促进根系和植株恢复生长。

  洗苗扶苗。 对积水田块,要做到边排水、边洗苗,早扶苗、早恢复。结合排水或泼水洗苗,清除烂叶、黄叶。退水后,及时扶正植株,促进恢复生长。

  防病虫害

  坚持“抓早治小、关口前移”,重点防治水稻“两迁”害虫、二化螟、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等重大病虫害。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提高防治效果,实现化学农药减量增效。

  对“两迁”害虫,实施联防联控、分区治理,稻飞虱突出压前控后、严防暴发成灾,稻纵卷叶螟严格达标防治、重点保护功能叶。

  对二化螟,推行适时搁田、深水灭蛹和性诱等成虫诱杀措施,同时抓住卵孵初期和低龄幼虫期用药防治,减少蛀茎危害。

  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突出抓好破口抽穗期喷施保险药,严防穗颈瘟、稻曲病发生流行。对纹枯病,抓住拔节期科学用药,控制扩展危害。

  水稻田里出现的病虫害

  防治药剂:

  防治稻飞虱可选用氟啶虫酰胺单剂或复配剂,防治纹枯病可选用井冈霉素或低聚糖素,防治药剂需交替施用;第一次防治时需加入叶面肥,提高植株抗逆性。

  防治稻纵卷叶螟或螟虫类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单剂或复配剂或四唑虫酰胺。

  稻瘟病防控药剂第一次选用三环唑单剂,第二次选用三环唑复配剂或稻酰·醚菌酯。

  纹枯病、稻曲病防控可选用井冈霉素或者嘧菌酯及其复配剂。

  绿色防控示范区、有机稻生产区域和开展稻田综合种养田块,要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严格按照生产规程使用。

9月2日,农技人员在三亚大茅村调查水稻病虫害

  防“寒露风”

  南方“寒露风”是常发性低温冷害,易造成作物生育延迟,影响结实灌浆,降低作物产量。坚持 “保地温、促早熟、延迟收” 的技术路线,改善田间小气候,增强作物抵御低温能力。

  灌水调温。 提早灌水防霜冻,做到夜灌日排,缓冲低温影响。有条件的地方,可用秸秆、树叶、杂草等作燃料造烟防霜,提高近地面温度。促进早熟。适时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等叶面肥、水溶肥,补充植株养分,增强抗寒能力。水稻适时断水,防止贪青晚熟。

  适当晚收。 一旦发生低温冷害,不要急于收获,可适当推迟收获,延长后熟生长时间,促进根茎储存养分向籽粒转移,减轻冷害影响。

  防早衰

  巧施穗肥,在倒2叶抽出、倒1叶露尖时亩施尿素和氯化钾各2—3公斤,促进壮秆大穗。

  补施粒肥,对群体较小的田块,在齐穗期亩施尿素2—3公斤。

  叶面喷肥,对孕穗抽穗期遭遇高温的“双晚”,高温过后叶面可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3%过磷酸钙溶液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植株抗逆能力,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CONTACT 联系我们

地址: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东南湖大路518号鸿城国际大厦B座4楼  全国统一免费服务热线:16790685555
邮箱:154377978@qq.com

XML 地图